判断阴宅所处是否为风水宝地
日 期:2016-10-12 14:18:02 作者:shushu
如何判断阴宅所处是否为风水宝地
一、阴宅好不好要看它是否具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齐备的四象,还有有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如果一个阴宅地的后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前方有一些低山或小丘;而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最好有弯曲的流水来环抱,那么这个地理环境就是非常理想的风水宝地。如果是平原上的阴宅,那最基本是前低后高,左右有一些建筑物来护卫不可过高,主要后面要高为好,左边可以有小的流水也为最佳。
二、在古代的地理理论中,强调人由父母所生,父母去世之后如果葬在好的地方,骨骸可以得到地气的温暖,从而起到保佑子孙的作用。所以阴宅要避免在一些绝地上,否则子孙后代受损,所以不能埋在受风或受湿的地方,这样对子孙不利。
三、阴宅最忌周围高而所在地势低,这样对子孙健康不好,好的阴宅是不可以进水的,同时阴宅要有阴阳平衡原则;不可以在穷山恶水中,不可以在直面受风的地方。现代许多阴宅大多为公墓,一排排的摆放为多,那相对于阴宅来说;首先要看所在的公墓是不是在的位置合乎风水,其次再看单独的墓碑所在位置。在公墓里的阴宅,一般不建议在最左边或最右边,这样的话会造成青龙缺失或白虎缺失,都是不利风水的,其次还是要前面开阔后面高大为好。总之如果照标准的阴宅风水,必须是具备了主山、少祖山和祖山等背山,同时青龙山、白虎山、护山、案山、朝山、水口山也是必须重点考虑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必须具有,并且符合各风水山的要求。但这种普通人无法了解,需要专业人士,有时方位相差一点点,吉凶会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免费算命网(http://www.zhouyi.cc/)
(1)改造风水
《周易》有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面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在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改造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中国的古帝王陵在改造风水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秦始皇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已是占据了一块符合风水原理的宝地。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
(2)注重整体
唐代的陵墓建设是继秦汉以后的又一次高潮。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唐21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遥相对。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唐陵继承了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形成象征帝王居所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陪葬墓,其中尤以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此外还以许多气势雄壮的石人石马来陪衬渲染帝陵的尊严和崇高的气氛,使得无论什么人来到此地都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仰尊崇之意。
(3)普遍绿化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经注意到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环境的好坏与树木的多少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无论是对于生者的住宅还是死者的陵墓,在周围栽种树木,进行绿化,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为。关于树木风水,几乎各派风水大师都十分重视,其作用也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只是遮阴乘凉、美化环境这么简单。民间风水师都相信这样的说法:“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亡。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苟不栽植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能保温暖者安在欤?”还说:“门前明净无遮蔽,宅后偏宜绿树浓;繁茂四时形不露,安居久远禄千钟。”唯其草木繁,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现在,我国为了减少对耕地的侵占,由政府发起了“树葬”的殡葬形式,即在逝者埋葬骨灰的地方,由后人栽种一棵树木,一方面表现了对于先人的怀念,另一方面也绿化了环境,让死者安然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得享安息。
(4)因地制宜
《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明代帝陵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卜选的。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从十三陵的选址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5)顺乘生气
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莫不得于气。我国古代风水大家、晋代大学者郭璞所著的《葬书》中,对感应原理和作用关系进行了阐述。《葬书》中称:“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意思是陵墓要选在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骼就是由气凝结而成的。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让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6)依山傍水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蕴涵着智慧的生活经验,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点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当今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部落遗址几乎都建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古人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实这也就是风水理论中依山傍水原则的由来。古人对于阴宅的重视不亚于阳宅,特别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许多国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也许有人要问,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阴?我们来看看这里的地势就明白了。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嶂。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皇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可以看出,这里正是一块符合依山傍水原则的风水宝地。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坐北朝南
风水学是很注重方向选择的。堪舆师在选好阴阳宅的位置后,还要选择最合适的建造方向,让建筑接收承纳四周山水空间的生气。这也叫做立向,立向是风水中的一大关键。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子山午向。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国土都处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以北,因此朝南的房屋便于接受阳光照射。这样不但冬季时屋内会比较温暖,对居住在这里的人的身体健康也十分有利。此外,中国的地势使得中国的季风气候特点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除了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外,我国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海南、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少部分地区受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因此,房屋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开冬天的北风。
(8)察形观势
中国传统的“天人一体”哲学观使得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传统风水理论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也就是说,在选择居停之处时要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去考察,这也就是所谓的“查形观势”原则。中国帝王陵墓的选址是非常注重查形观势的。以清朝皇帝的陵墓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选择陵墓的地址时,在这方面他们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清东陵据说是顺治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以风水而论,这里确是绝佳之地——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是典型的“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都是如此,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9)水质分析
长江、黄河被我们誉为母亲河,因为大河之水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可见水的重要性。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理论)。这里所指的风为人呼吸的空气,水为人吃的水、源头水,土为种庄稼的土、穴位中的土。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我们都知道,如果风(空气)质不好、水质不好、土质不好就会造成生物生长不好,人得病,生活陷入灾难。这也是现在绿色环保观念被大力提倡的原因。古人认为“草繁木茂,水深土厚”的地方风水一定不错。这其实就是通过目测来辨别风、水、土的质量的方法。
(10)土质检验
在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风(空气)、水、地(土地)。“地”就包括了土壤,土壤质量的好坏是风水学需要研究的大问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传统风水学认为土质决定人的体质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发现,土质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土壤中的锌、钼、硒、氟等元素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轨在《耳谈》中记载:“衡之常宁来阳立锡,其地人语予云:‘凡锡产处不宜生殖,故人必贫而迁徙。’”《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
第二,潮湿腐败之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
第三,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会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等疾病。
第四,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坑洞、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眩晕、内分泌失调。
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的堪舆师相对来说都是地理学家,对气候、环境较为敏感,我们不得不承认风水术确定有科学道理,并非空穴来风。
二、在古代的地理理论中,强调人由父母所生,父母去世之后如果葬在好的地方,骨骸可以得到地气的温暖,从而起到保佑子孙的作用。所以阴宅要避免在一些绝地上,否则子孙后代受损,所以不能埋在受风或受湿的地方,这样对子孙不利。
三、阴宅最忌周围高而所在地势低,这样对子孙健康不好,好的阴宅是不可以进水的,同时阴宅要有阴阳平衡原则;不可以在穷山恶水中,不可以在直面受风的地方。现代许多阴宅大多为公墓,一排排的摆放为多,那相对于阴宅来说;首先要看所在的公墓是不是在的位置合乎风水,其次再看单独的墓碑所在位置。在公墓里的阴宅,一般不建议在最左边或最右边,这样的话会造成青龙缺失或白虎缺失,都是不利风水的,其次还是要前面开阔后面高大为好。总之如果照标准的阴宅风水,必须是具备了主山、少祖山和祖山等背山,同时青龙山、白虎山、护山、案山、朝山、水口山也是必须重点考虑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必须具有,并且符合各风水山的要求。但这种普通人无法了解,需要专业人士,有时方位相差一点点,吉凶会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免费算命网(http://www.zhouyi.cc/)
(1)改造风水
《周易》有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面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在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改造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中国的古帝王陵在改造风水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秦始皇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已是占据了一块符合风水原理的宝地。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
(2)注重整体
唐代的陵墓建设是继秦汉以后的又一次高潮。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唐21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遥相对。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唐陵继承了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形成象征帝王居所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陪葬墓,其中尤以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此外还以许多气势雄壮的石人石马来陪衬渲染帝陵的尊严和崇高的气氛,使得无论什么人来到此地都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仰尊崇之意。
(3)普遍绿化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经注意到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环境的好坏与树木的多少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无论是对于生者的住宅还是死者的陵墓,在周围栽种树木,进行绿化,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为。关于树木风水,几乎各派风水大师都十分重视,其作用也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只是遮阴乘凉、美化环境这么简单。民间风水师都相信这样的说法:“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亡。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苟不栽植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能保温暖者安在欤?”还说:“门前明净无遮蔽,宅后偏宜绿树浓;繁茂四时形不露,安居久远禄千钟。”唯其草木繁,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现在,我国为了减少对耕地的侵占,由政府发起了“树葬”的殡葬形式,即在逝者埋葬骨灰的地方,由后人栽种一棵树木,一方面表现了对于先人的怀念,另一方面也绿化了环境,让死者安然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得享安息。
(4)因地制宜
《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明代帝陵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卜选的。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从十三陵的选址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5)顺乘生气
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莫不得于气。我国古代风水大家、晋代大学者郭璞所著的《葬书》中,对感应原理和作用关系进行了阐述。《葬书》中称:“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意思是陵墓要选在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骼就是由气凝结而成的。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让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6)依山傍水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蕴涵着智慧的生活经验,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点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当今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部落遗址几乎都建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古人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实这也就是风水理论中依山傍水原则的由来。古人对于阴宅的重视不亚于阳宅,特别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许多国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也许有人要问,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阴?我们来看看这里的地势就明白了。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嶂。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皇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可以看出,这里正是一块符合依山傍水原则的风水宝地。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坐北朝南
风水学是很注重方向选择的。堪舆师在选好阴阳宅的位置后,还要选择最合适的建造方向,让建筑接收承纳四周山水空间的生气。这也叫做立向,立向是风水中的一大关键。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子山午向。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国土都处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以北,因此朝南的房屋便于接受阳光照射。这样不但冬季时屋内会比较温暖,对居住在这里的人的身体健康也十分有利。此外,中国的地势使得中国的季风气候特点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除了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外,我国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海南、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少部分地区受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因此,房屋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开冬天的北风。
(8)察形观势
中国传统的“天人一体”哲学观使得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传统风水理论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也就是说,在选择居停之处时要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去考察,这也就是所谓的“查形观势”原则。中国帝王陵墓的选址是非常注重查形观势的。以清朝皇帝的陵墓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选择陵墓的地址时,在这方面他们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清东陵据说是顺治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以风水而论,这里确是绝佳之地——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是典型的“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都是如此,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9)水质分析
长江、黄河被我们誉为母亲河,因为大河之水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可见水的重要性。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理论)。这里所指的风为人呼吸的空气,水为人吃的水、源头水,土为种庄稼的土、穴位中的土。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我们都知道,如果风(空气)质不好、水质不好、土质不好就会造成生物生长不好,人得病,生活陷入灾难。这也是现在绿色环保观念被大力提倡的原因。古人认为“草繁木茂,水深土厚”的地方风水一定不错。这其实就是通过目测来辨别风、水、土的质量的方法。
(10)土质检验
在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风(空气)、水、地(土地)。“地”就包括了土壤,土壤质量的好坏是风水学需要研究的大问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传统风水学认为土质决定人的体质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发现,土质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土壤中的锌、钼、硒、氟等元素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轨在《耳谈》中记载:“衡之常宁来阳立锡,其地人语予云:‘凡锡产处不宜生殖,故人必贫而迁徙。’”《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
第二,潮湿腐败之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
第三,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会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等疾病。
第四,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坑洞、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眩晕、内分泌失调。
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的堪舆师相对来说都是地理学家,对气候、环境较为敏感,我们不得不承认风水术确定有科学道理,并非空穴来风。
上一篇:新婚买房要注意哪些风水讲解 下一篇:如何看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