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
日 期:2015-06-04 11:45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哈萨克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哈萨克”的意思是“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并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简介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哈萨克族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哈萨克族的节日
阿肯殚唱会
“阿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阿肯殚唱会是新疆、甘肃等地的哈萨克族传统歌节。每年夏季择日举行,历时数日。届时,人们聚集在草原上,搭起帐篷,把牛、马、羊牧放在草地上,然后围坐听阿肯换唱悦耳动听的歌曲。阿肯所唱歌曲题材广泛,涉猎哈萨克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天,各地“阿肯”相聚一起,各显其能,他们弹起清脆悦耳的“冬布拉”,或独唱、或对唱、或合唱。独唱者除唱传统曲目外,还要即兴编词,或赞美草原牛羊、或歌颂幸福生活。对唱者一问一答,多为有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那杰出的艺术才华,常常使听者如痴如醉。弹唱时间最长、口才流利、声音嘹亮者为优胜,优胜者倍受人们的尊敬。节日里还要举办其它娱乐活动,如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关于此节,还有一个奇异的传说:在古代,阿尔泰草原上曾有一位貌比天仙的姑娘,她有一副动听的歌喉。一年夏天,一过路头人被姑娘的美貌和歌声所吸引,要威逼成亲,这时天上突然飞来一匹骏马,将姑娘驮上天空。原来那骏马是她的情人变的。因姑娘留恋人间草原,便将“冬布拉”向地下扔去。半空中又突然出现了成千上万把“冬布拉”,像雪花一样飙落到人们手中。从此,每年夏季,人们都要聚集在草原上尽情弹唱,以怀念这位美丽的姑娘。
那吾鲁孜节
“那吾鲁孜”,哈萨克语,意思是辞旧迎新,预祝丰收。那吾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节日。过去哈萨克族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每年的春分这天(公历三月二十日前后)白昼和黑夜一样长,故将这天定为辞旧迎新的年节。按哈萨克历法为元月初一。节日这天,定要吃用羊肉、奶酪、大麦、小麦、大米和小米等混合做的“那吾鲁孜”饭,以预祝年景丰盈。这天,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还要欢聚在某一家,在“冬不拉”等弹拨乐器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充满了辞旧迎新的喜悦气氛。热情的主人们用自己制作的各种鲜美食品来款待客人。有的地区,还要在这一天举行摔跤、叼羊、姑娘追等传统的民族娱乐活动。
肉孜节
“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穆斯林对此节的称呼,其它地方的穆斯林称此节为“开斋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举行。此前一个月的时间,是穆斯林们的斋月,人们按照伊斯兰教规白天封斋,只在日出前星出后进餐,而且绝不沾荤腥。待一个月满后,即是肉孜节。是日,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会礼,寺内拱门上乐师高坐,吹着唢呐击着手鼓,人们穿戴一新,互相登门贺拜,馈赠礼品,节日期间除了相互拜年外,还要举行叼羊、赛马、摔跤、歌舞等娱乐活动。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据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伊司玛义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伊司玛义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成立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的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按照传统的规矩,穆斯林们在节日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诵经、上坟、缅怀先人。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赶制各种糕点,炸馓子、烤馕、做新衣裳,进行节日的充分准备。穆斯林们从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便回到家里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穷人进行施舍,对来宾进行招待。身着节日盛装的哈萨克族人要相互拜节,互相问候,过去有成见的人,在节日里见面时也要互相问候,并消除隔阂,从此言归于好。青年男女又说又笑、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使整个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的婚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中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区马或才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族的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哈萨克族的服饰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传统服饰,尤其是男子服饰的原料多取自羊、马、骆驼等牲畜的皮毛,在式样、类别和功用上,也都表现也便于骑乘游牧的特点。
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妇女的帽子、头巾和披巾,在婆婆家和不熟识的异性面前绝不能随便摘掉。无论冬夏,男女也必须戴帽,这与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宗教禁忌脱帽露顶,自然也表现在哈萨克族的服饰习俗上。
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皮靴,外套套鞋。皮靴有两种,一种是长统皮靴,靴套长至膝盖以上,后跟较高,靴内一般套毛袜;另一种是男子狩猎时穿的靴子,有包头,靴后跟很低,柔软轻便。夏天的靴子靴底薄,穿起来凉爽舒适。套鞋是用软皮制作的平底鞋,外面多用蓝色或其他颜色的布缝制成各种美丽图案。
哈萨克妇女关于刺绣,刺绣方法有挑花、贴花、补花、钩花、刺花等。衣领、袖口、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及挂毯、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多饰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的着色富有像征性,他们认为,蓝色表示蓝天,红色像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像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像征智慧和苦闷,黑色像征大地和哀伤,绿色像征春天和青春。据考证,哈萨克族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与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古代乌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哈萨克族的居住
过去福海县的哈萨克族除经营农业的定居外,大部分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现已有90%的牧民实现了定居。为了便于经常迁徙,牧民们春、夏、秋三季住毡房,夏季牧民转到沙尔布拉克牧场,冬季则搬回原定居点,其住房为土房或木房。这种土木结构的住房一般为平顶,室内分为两间室或三间室,二间室分为住宿待客和杂物室;三间室则分为待客室、卧室和杂物室。
哈萨克族的毡房,由顶和圆栅组成。毡房的骨架一般是用红柳树杆,顶的木杆稍微弯曲,呈辐射形,上端要绑在天窗上,下端接木栅,骨架搭成后,在木栅外用芨芨草和红柳织成篱笆,然后在外面包上毡幕,毡房成形。其优点是冬暖夏凉,使用方便,既可防风雪,又可挡雨露。毡房里的陈设与布置也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一进门的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任何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上布幔,禁忌客人用手去动布幔,否则将被认为是失礼;右下方放置炊具和贮藏食品的地方;左上方是晚辈的床位,左下方是放马鞭、打猎用具或拴幼畜的地方;正前方铺有花毡是招待客人喝茶、吃饭的地方。毡房内设有火炉,可煮肉、做饭,一般燃料不用柴炭,而用年粪。
福海县城的哈萨克族居民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房屋,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院落,有的住进楼房,过起现代化的生活。
哈萨克族丧葬
由于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经“赎罪”、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
哈萨克族实行的是无棺土葬。“埋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头北脚南,面西朝向圣地麦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个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个洞穴。安放完毕,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然后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坟的外形是长方形,周围建有坟墙,有门可出入,形似毡房。坟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有声望的死者,还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
哈萨克族的禁忌
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哈萨克族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哈萨克族的节日
阿肯殚唱会
“阿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阿肯殚唱会是新疆、甘肃等地的哈萨克族传统歌节。每年夏季择日举行,历时数日。届时,人们聚集在草原上,搭起帐篷,把牛、马、羊牧放在草地上,然后围坐听阿肯换唱悦耳动听的歌曲。阿肯所唱歌曲题材广泛,涉猎哈萨克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天,各地“阿肯”相聚一起,各显其能,他们弹起清脆悦耳的“冬布拉”,或独唱、或对唱、或合唱。独唱者除唱传统曲目外,还要即兴编词,或赞美草原牛羊、或歌颂幸福生活。对唱者一问一答,多为有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那杰出的艺术才华,常常使听者如痴如醉。弹唱时间最长、口才流利、声音嘹亮者为优胜,优胜者倍受人们的尊敬。节日里还要举办其它娱乐活动,如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关于此节,还有一个奇异的传说:在古代,阿尔泰草原上曾有一位貌比天仙的姑娘,她有一副动听的歌喉。一年夏天,一过路头人被姑娘的美貌和歌声所吸引,要威逼成亲,这时天上突然飞来一匹骏马,将姑娘驮上天空。原来那骏马是她的情人变的。因姑娘留恋人间草原,便将“冬布拉”向地下扔去。半空中又突然出现了成千上万把“冬布拉”,像雪花一样飙落到人们手中。从此,每年夏季,人们都要聚集在草原上尽情弹唱,以怀念这位美丽的姑娘。
那吾鲁孜节
“那吾鲁孜”,哈萨克语,意思是辞旧迎新,预祝丰收。那吾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节日。过去哈萨克族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每年的春分这天(公历三月二十日前后)白昼和黑夜一样长,故将这天定为辞旧迎新的年节。按哈萨克历法为元月初一。节日这天,定要吃用羊肉、奶酪、大麦、小麦、大米和小米等混合做的“那吾鲁孜”饭,以预祝年景丰盈。这天,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还要欢聚在某一家,在“冬不拉”等弹拨乐器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充满了辞旧迎新的喜悦气氛。热情的主人们用自己制作的各种鲜美食品来款待客人。有的地区,还要在这一天举行摔跤、叼羊、姑娘追等传统的民族娱乐活动。
肉孜节
“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穆斯林对此节的称呼,其它地方的穆斯林称此节为“开斋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举行。此前一个月的时间,是穆斯林们的斋月,人们按照伊斯兰教规白天封斋,只在日出前星出后进餐,而且绝不沾荤腥。待一个月满后,即是肉孜节。是日,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会礼,寺内拱门上乐师高坐,吹着唢呐击着手鼓,人们穿戴一新,互相登门贺拜,馈赠礼品,节日期间除了相互拜年外,还要举行叼羊、赛马、摔跤、歌舞等娱乐活动。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据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伊司玛义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伊司玛义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成立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的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按照传统的规矩,穆斯林们在节日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诵经、上坟、缅怀先人。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赶制各种糕点,炸馓子、烤馕、做新衣裳,进行节日的充分准备。穆斯林们从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便回到家里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穷人进行施舍,对来宾进行招待。身着节日盛装的哈萨克族人要相互拜节,互相问候,过去有成见的人,在节日里见面时也要互相问候,并消除隔阂,从此言归于好。青年男女又说又笑、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使整个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的婚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中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区马或才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族的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哈萨克族的服饰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传统服饰,尤其是男子服饰的原料多取自羊、马、骆驼等牲畜的皮毛,在式样、类别和功用上,也都表现也便于骑乘游牧的特点。
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妇女的帽子、头巾和披巾,在婆婆家和不熟识的异性面前绝不能随便摘掉。无论冬夏,男女也必须戴帽,这与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的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宗教禁忌脱帽露顶,自然也表现在哈萨克族的服饰习俗上。
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皮靴,外套套鞋。皮靴有两种,一种是长统皮靴,靴套长至膝盖以上,后跟较高,靴内一般套毛袜;另一种是男子狩猎时穿的靴子,有包头,靴后跟很低,柔软轻便。夏天的靴子靴底薄,穿起来凉爽舒适。套鞋是用软皮制作的平底鞋,外面多用蓝色或其他颜色的布缝制成各种美丽图案。
哈萨克妇女关于刺绣,刺绣方法有挑花、贴花、补花、钩花、刺花等。衣领、袖口、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及挂毯、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多饰以花草纹、羊角纹、人字纹等组成的图案。图案的着色富有像征性,他们认为,蓝色表示蓝天,红色像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像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像征智慧和苦闷,黑色像征大地和哀伤,绿色像征春天和青春。据考证,哈萨克族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与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古代乌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哈萨克族的居住
过去福海县的哈萨克族除经营农业的定居外,大部分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现已有90%的牧民实现了定居。为了便于经常迁徙,牧民们春、夏、秋三季住毡房,夏季牧民转到沙尔布拉克牧场,冬季则搬回原定居点,其住房为土房或木房。这种土木结构的住房一般为平顶,室内分为两间室或三间室,二间室分为住宿待客和杂物室;三间室则分为待客室、卧室和杂物室。
哈萨克族的毡房,由顶和圆栅组成。毡房的骨架一般是用红柳树杆,顶的木杆稍微弯曲,呈辐射形,上端要绑在天窗上,下端接木栅,骨架搭成后,在木栅外用芨芨草和红柳织成篱笆,然后在外面包上毡幕,毡房成形。其优点是冬暖夏凉,使用方便,既可防风雪,又可挡雨露。毡房里的陈设与布置也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一进门的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任何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上布幔,禁忌客人用手去动布幔,否则将被认为是失礼;右下方放置炊具和贮藏食品的地方;左上方是晚辈的床位,左下方是放马鞭、打猎用具或拴幼畜的地方;正前方铺有花毡是招待客人喝茶、吃饭的地方。毡房内设有火炉,可煮肉、做饭,一般燃料不用柴炭,而用年粪。
福海县城的哈萨克族居民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房屋,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院落,有的住进楼房,过起现代化的生活。
哈萨克族丧葬
由于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经“赎罪”、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
哈萨克族实行的是无棺土葬。“埋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头北脚南,面西朝向圣地麦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个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个洞穴。安放完毕,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然后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坟的外形是长方形,周围建有坟墙,有门可出入,形似毡房。坟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有声望的死者,还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
哈萨克族的禁忌
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上一篇: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下一篇:赫哲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相关阅读
- 112岁小孩的本命年礼物排行榜,送12岁本命年小孩什么礼物好
- 2送穷神怎么送,送穷神的日子和讲究忌讳
- 3无春年出生的龙宝宝好吗,无春年生宝宝要注意什么
- 42024年迎财神是哪一天,2024年迎财神的时间和方位
- 5八字火旺的女人做什么生意好,八字火旺的女人从事什么行业招财
- 6八字火旺的男人戴什么首饰好,八字火旺的男人适合戴什么
- 7男人逢九年最忌讳什么,男人逢九年要注意什么
- 8全年最凶的8天日子,全年最凶的8天日子要注意什么
- 9婚姻八字可以信吗,婚姻八字是不是真的
- 10女士戴本命佛的注意事项,女士戴本命佛的忌讳
- 11大年初三的禁忌有哪些,大年初三10大禁忌
- 122024年入火运对土命人好吗,2024年土命人的运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