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日 期:2015-07-06 15:53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本族人们擅长骑马射击,性格奔放豪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你知道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吗?易安居马上带您来了解锡伯族人们的生活。
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史称“席伯、西伯、席北”,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辽宁省沈阳、义县、风城、吉林省扶余等地。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相传鲜卑拓跋部于四世纪末叶进入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已的第二故乡。但有少数鲜卑人没有远离故土,仍然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流域,这部分鲜卑人可能就是锡伯族的先民。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杜音拜专扎坤
杜音拜专扎坤又称怀亲节,锡伯语即西迁节,锡伯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节期一天。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了加强新疆的边防,下令从盛京(今沈阳)及其所属诸城的锡伯族官兵中抽调一千余人,连同四千多名家属于1764年农历4月18日,从沈阳迁到新驴伊犁驻防。锡伯族这次震古铄今的西迁,堪称为一大壮举。因此,“四月十八日”家庙祭祖话别成了东北、西北锡伯族人心目中的圣在过去,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都要到家庙太平寺举行祭祀活动,然后大家分吃祭肉,以示对守卫西陲亲人的怀念。西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分别到大庙里举行象征性的祭祀,聚集在一起吃羊肉、鲜龟、红高粱米饭,并举行摔跤、射箭比赛,以重温乂故乡亲人的离别之情。
航西
航西锡伯语意为“祭袓坟”,锡伯族祭祀节日。锡伯族一年之中有三个“航西”,即农历三月,七月、十月各一次。三月航西,民间又称为鱼清明。这天人们要到袓坟地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鱼肉,要烧香烧纸钱,并给坟墓培土。七月航西,在农历七月初择日进行。人们来到墓地祭祀祖先,祭品中要有西瓜、甜瓜等。十月航西,在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同样到墓地祭祀祖先,烧香烧纸钱。如果这时有新丧者需要火化或移入墓地,要限定在十月航西以后的一个月内办理。
祭地
祭地是锡伯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择日举行。届时,每家选一头肥猪,牵至设在后园的祭坛,先用清水浇猪身,然后家主燃香,于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祝词,向西天行跪拜礼,以求地神和天神保佑。猪杀死后,将其血洒地,鬃毛埋进土里。如果祭祀当日或隔日下雨,则认为是丰年吉兆,这时要把猪头煮至半熟供到祭桌上;如果当日或隔日刮大风,则认为是灾年凶兆,这时要到祈年树下去祭拜地神和天神,以求消灾。
祭喜利妈妈
祭喜利妈妈又称祭祖节,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到二月初二举行。喜利妈妈是锡伯族供奉的女祖宗。相传,锡伯族人为了使后代不忘祖先,便商定每家屋中从西北往东南拉一条线,称为“喜利”,意为传世接代。先在线上挂一个摇篮模型,以后生男孩便挂一用红线扎的小弓箭,以示男儿日后成为善射的勇士,若生女孩,则挂一红头绳,以示日后成为美丽善良的姑娘。兄弟分离出家者要重新拉线。若有新的一代降生,便挂一羊腿大关节骨作为分代记号。如今也有以挂锄、犁、镰等表示男孩,挂布条、毛巾等表示女孩的。平时将上述象征物装人袋内,挂于墙上,除夕日取出,从西北墙角拉到东南墙角,到二月初二这天祭祀完毕,再装入袋中,挂回原处。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鲍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喜利妈妈可以记录一家的辈数、人口数和男女数等,既是保护子孙的神祗,又是各家的“家谱”。凡春节宰猪的人家,都要将猪头留至这一天食用。
祭月
祭月是锡伯族的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届时,人们在门外置一供桌,上面摆切开的瓜及苹果,然后全家人向月叩头,意为请月亮上寂寞的神仙下凡,品尝一下人间的瓜果。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节期一天。节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然后,人们拿着抹黑布互相涂抹。如果要给中、老年人抹黑则先单腿跪下请安,再向其前额点上一点,以示尊敬。一般不往年轻妇女脸上抹黑。
关于此节,锡伯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老两口以打鱼为生,有一天飞来了一只伤了腿的小燕子,善良的老人便用苇片夹住燕子的伤腿,又用线绑好放了。几天后,小燕子衔来一粒包满的麦种放在老太婆手中,老两口便种在院子里,种子很快发芽,每节杆上均长着大麦穗,秋后,一粒种子竟收获了一斗。从此,锡伯族人才开始种麦子。有一次过年时,一家的媳妇将烙糊的面饼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第二年麦子全得了黑穗病,人们慌了,便集中到村中商量,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代麦穗受惩,巡天神受感动,除去了黑穗病,但临走时抓住麦秆一捋,捋走了杆节上的其他麦穗,只剩最上面的一个,所以现在麦子只有一个穗。因每年正月十六日,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锡伯族人要相互抹黑,以向天神证明自己为麦穗代罚。
抢千烛
抢千烛是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事前,由喇嘛宣布抢烛的日期和地点。之后,每家都用面和清油做烛,送到指定的庙里,烛的数目不限,喇嘛将烛排好,中间一支是庙里制作的特大烛,象征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众星,小烛最多时达千余支。二十三日一早,人们聚集到庙里。喇嘛先行点烛祭祀,然后一声令下宣布抢烛,一时间大家争先恐后,不顾烛火烫手,激烈争抢。人们把抢得的面烛,做成烤饼,当晨食用。据说,此日抢得面烛,无后的会得子,有子的人丁会更兴旺。
孙扎拜义车孙扎
孙扎拜义车孙扎,锡伯语即五月初五,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家家门上插艾蒿,人们都喝雄黄酒并给小孩嘴上也抹一点儿。锡伯族在节前半月都喜欢在孩子的肩背上系上用各种彩布、丝线缝制的小猴子。到端午这天,将布猴子扔进河里,以表示除灾避邪。年轻人还要相互泼水,去郊外野游和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体育活动。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在这天要宰羊羔吃。午夜,各家各户还要在后院烧纸钱,祭祀祖先。
春节
锡伯人过春节从头年农历12月23日起一直过到正月初二,历时十天。12月23日要祭灶神爷,民间称之为小年。这一天上午家家打扫庭院。下午,各家都将发面饼、油饼等供放在灶神爷位前。晚上,全家人跪在灶火前,曲老年主妇将灶神像取下,将糖水抹在灶神爷及两侧的童男、童女嘴上,据说这是为了让灶神爷上天后向玉皇只言人间好事,不让小孩插嘴乱说。然后将像投入灶火中,全家一齐叩头送神上天。年三十,家家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炸油果子。还要去打扫坟墓上的积雪,张贴门神、灶神和对联,祭祀喜利妈妈,祭奠袓先。夜晚,户户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子女先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家长率领全家到族长家,直到三更回来后,全家一起包饺子。初一,天不亮全家一起吃饺子,然后再去亲友家拜年。初二早晨吃二汤面,俗称长寿面,继续拜年,青年人还要聚集举行游艺活动。
清明节
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祭星
祭星是锡伯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12月27日举行。届时,每家选送一只肥公羊,用清水轻轻擦洗过后宰杀,放在院中桌前。同时,在靠西屋的墙角置—小炕桌,上面点七根蜡烛,按北斗七星的样子摆好。然后,家主率全家老幼点七拫香跪拜,并把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在西北墙钉好,再于每个桩上点一根蜡烛。当晚将煮好的羊腿供一夜,以祈七星神保佑。
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日常生活习俗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的婚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收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婚礼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
锡伯族的食俗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锡伯族的居住
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锡伯族的服饰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式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傃。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锡伯族的丧葬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在通常的情况下,亲人逝世,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吊唁。小殓后,请喇嘛念经,择吉日(忌申日)大殓,尸体放入棺木,头向西,脚朝东南,埋葬坟院墓穴中。棺木有两种:未婚男女病故,锡伯人认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没有房顶”,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圆满,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内,俗称“无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则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绘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闺女、孕妇死亡,或死于横祸者,均不得在家族坟院安葬,而是另择坟地埋葬,过些时候进行火化,将骨灰装入坛中再行埋葬。萨满、巫职人员死后也要实行火葬,幼儿(三个月以内),死后实行天葬。
亲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
现在,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进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
锡伯族的禁忌
忌恶:锡伯族婚嫁禁忌。婚配为喜事,故喜庆之日谈论恶事、睹恶情,以为不吉。
忌号哭:锡伯族丧葬禁忌。人断气当时,忌号啕大哭,只能饮泣。直至为其洗理、穿寿衣之后,方能放声大哭。认为人断气当时,其魂灵虽以离开躯体,但犹环绕于周围,若号啕大哭,魂灵会重入躯体,使死者不吉,在阴间不得安宁。
忌扣碗:锡伯族饮食禁忌。碗之口应朝天,若吃碗后将饭碗扣于桌上,被认为往后粮食和食物均流失于地下,必遭饥荒,最少该家遭此饥荒。
忌夸妻:锡伯族生活禁忌。有谚称“夸己者笨汉,夸妻者贱汉”。
忌骂天: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天乃主宰一切之神,天上集聚着千神万灵。天时刻观察着每一歌生灵的行为,故骂天如骂神灵,冒犯天会招致天灾人祸,害及家庭及其整个家族。若出于无意,即刻赔礼道歉,重则向有关神位烧香磕头以禳解。
忌杀猫:在民间,将猫与喇嘛联系起来,有谚称:“杀一只猫,等于杀七个喇嘛”。
忌言死:锡伯族生活禁忌之一。按传统观念,言从口出,必兆以某事、某物,故脚入门槛,忌言死字,否则认为将有不测。尤其是儿童言死,更受禁止;一经说出,便以“童言无忌”等语禳解。
忌踩食物:锡伯族饮食禁忌。认为:食物虽出自大地,然经加工便为高贵,故糟蹋食物必遭罪,遇到饥荒。见到地下食物,须捡起放高处,或扔屋顶,意为让其他生灵享用。
忌数星星: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辰与人之寿命有关,流星闪失,被视为有人将寿尽故去,若流星向自家方向闪失,便认为将有不测;若数星星,似数长辈气数而大吉。若孩童经常数星星,便认为家里将致灾祸,今仍有影响。
忌指星月: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月有意志,代表特定的生灵;因用手指人有指斥之意,故忌指星月,惧其致祸。
忌骑马入院:锡伯族礼节禁忌。在锡伯族大院内右侧均置有之神位,任何人经此处,不可喧闹、吐秽言,若骑马相过,更有藐视亵渎之意,会冒犯土地神,招致报应,小则头痛,重则得脚,腿疾等重病,故忌。今仍有残留。
忌留胡子:锡伯族礼节忌讳。父母健在,称之为“你的天还在”,把父母比之天。故“天在”不可留胡子,尤父亲健在在更不可留。民间称,父母健在就留胡子“意在催老人快死”。今仍残留。
忌以筷击空碗碟:锡伯族饮食禁忌。因乞食者多以木条或筷子敲击碗碟等。又伴以哀求声,故以为不吉。
忌留门槛:锡伯族生活禁忌。锡伯族门槛比作主人之头,故站立门槛被斥为站立了主人之头,欺辱主人。今仍有残留。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史称“席伯、西伯、席北”,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辽宁省沈阳、义县、风城、吉林省扶余等地。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相传鲜卑拓跋部于四世纪末叶进入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已的第二故乡。但有少数鲜卑人没有远离故土,仍然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流域,这部分鲜卑人可能就是锡伯族的先民。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杜音拜专扎坤
杜音拜专扎坤又称怀亲节,锡伯语即西迁节,锡伯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节期一天。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了加强新疆的边防,下令从盛京(今沈阳)及其所属诸城的锡伯族官兵中抽调一千余人,连同四千多名家属于1764年农历4月18日,从沈阳迁到新驴伊犁驻防。锡伯族这次震古铄今的西迁,堪称为一大壮举。因此,“四月十八日”家庙祭祖话别成了东北、西北锡伯族人心目中的圣在过去,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都要到家庙太平寺举行祭祀活动,然后大家分吃祭肉,以示对守卫西陲亲人的怀念。西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分别到大庙里举行象征性的祭祀,聚集在一起吃羊肉、鲜龟、红高粱米饭,并举行摔跤、射箭比赛,以重温乂故乡亲人的离别之情。
航西
航西锡伯语意为“祭袓坟”,锡伯族祭祀节日。锡伯族一年之中有三个“航西”,即农历三月,七月、十月各一次。三月航西,民间又称为鱼清明。这天人们要到袓坟地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鱼肉,要烧香烧纸钱,并给坟墓培土。七月航西,在农历七月初择日进行。人们来到墓地祭祀祖先,祭品中要有西瓜、甜瓜等。十月航西,在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同样到墓地祭祀祖先,烧香烧纸钱。如果这时有新丧者需要火化或移入墓地,要限定在十月航西以后的一个月内办理。
祭地
祭地是锡伯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择日举行。届时,每家选一头肥猪,牵至设在后园的祭坛,先用清水浇猪身,然后家主燃香,于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祝词,向西天行跪拜礼,以求地神和天神保佑。猪杀死后,将其血洒地,鬃毛埋进土里。如果祭祀当日或隔日下雨,则认为是丰年吉兆,这时要把猪头煮至半熟供到祭桌上;如果当日或隔日刮大风,则认为是灾年凶兆,这时要到祈年树下去祭拜地神和天神,以求消灾。
祭喜利妈妈
祭喜利妈妈又称祭祖节,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到二月初二举行。喜利妈妈是锡伯族供奉的女祖宗。相传,锡伯族人为了使后代不忘祖先,便商定每家屋中从西北往东南拉一条线,称为“喜利”,意为传世接代。先在线上挂一个摇篮模型,以后生男孩便挂一用红线扎的小弓箭,以示男儿日后成为善射的勇士,若生女孩,则挂一红头绳,以示日后成为美丽善良的姑娘。兄弟分离出家者要重新拉线。若有新的一代降生,便挂一羊腿大关节骨作为分代记号。如今也有以挂锄、犁、镰等表示男孩,挂布条、毛巾等表示女孩的。平时将上述象征物装人袋内,挂于墙上,除夕日取出,从西北墙角拉到东南墙角,到二月初二这天祭祀完毕,再装入袋中,挂回原处。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鲍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喜利妈妈可以记录一家的辈数、人口数和男女数等,既是保护子孙的神祗,又是各家的“家谱”。凡春节宰猪的人家,都要将猪头留至这一天食用。
祭月
祭月是锡伯族的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届时,人们在门外置一供桌,上面摆切开的瓜及苹果,然后全家人向月叩头,意为请月亮上寂寞的神仙下凡,品尝一下人间的瓜果。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节期一天。节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然后,人们拿着抹黑布互相涂抹。如果要给中、老年人抹黑则先单腿跪下请安,再向其前额点上一点,以示尊敬。一般不往年轻妇女脸上抹黑。
关于此节,锡伯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老两口以打鱼为生,有一天飞来了一只伤了腿的小燕子,善良的老人便用苇片夹住燕子的伤腿,又用线绑好放了。几天后,小燕子衔来一粒包满的麦种放在老太婆手中,老两口便种在院子里,种子很快发芽,每节杆上均长着大麦穗,秋后,一粒种子竟收获了一斗。从此,锡伯族人才开始种麦子。有一次过年时,一家的媳妇将烙糊的面饼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第二年麦子全得了黑穗病,人们慌了,便集中到村中商量,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代麦穗受惩,巡天神受感动,除去了黑穗病,但临走时抓住麦秆一捋,捋走了杆节上的其他麦穗,只剩最上面的一个,所以现在麦子只有一个穗。因每年正月十六日,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锡伯族人要相互抹黑,以向天神证明自己为麦穗代罚。
抢千烛
抢千烛是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事前,由喇嘛宣布抢烛的日期和地点。之后,每家都用面和清油做烛,送到指定的庙里,烛的数目不限,喇嘛将烛排好,中间一支是庙里制作的特大烛,象征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众星,小烛最多时达千余支。二十三日一早,人们聚集到庙里。喇嘛先行点烛祭祀,然后一声令下宣布抢烛,一时间大家争先恐后,不顾烛火烫手,激烈争抢。人们把抢得的面烛,做成烤饼,当晨食用。据说,此日抢得面烛,无后的会得子,有子的人丁会更兴旺。
孙扎拜义车孙扎
孙扎拜义车孙扎,锡伯语即五月初五,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家家门上插艾蒿,人们都喝雄黄酒并给小孩嘴上也抹一点儿。锡伯族在节前半月都喜欢在孩子的肩背上系上用各种彩布、丝线缝制的小猴子。到端午这天,将布猴子扔进河里,以表示除灾避邪。年轻人还要相互泼水,去郊外野游和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体育活动。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在这天要宰羊羔吃。午夜,各家各户还要在后院烧纸钱,祭祀祖先。
春节
锡伯人过春节从头年农历12月23日起一直过到正月初二,历时十天。12月23日要祭灶神爷,民间称之为小年。这一天上午家家打扫庭院。下午,各家都将发面饼、油饼等供放在灶神爷位前。晚上,全家人跪在灶火前,曲老年主妇将灶神像取下,将糖水抹在灶神爷及两侧的童男、童女嘴上,据说这是为了让灶神爷上天后向玉皇只言人间好事,不让小孩插嘴乱说。然后将像投入灶火中,全家一齐叩头送神上天。年三十,家家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炸油果子。还要去打扫坟墓上的积雪,张贴门神、灶神和对联,祭祀喜利妈妈,祭奠袓先。夜晚,户户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子女先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家长率领全家到族长家,直到三更回来后,全家一起包饺子。初一,天不亮全家一起吃饺子,然后再去亲友家拜年。初二早晨吃二汤面,俗称长寿面,继续拜年,青年人还要聚集举行游艺活动。
清明节
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祭星
祭星是锡伯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12月27日举行。届时,每家选送一只肥公羊,用清水轻轻擦洗过后宰杀,放在院中桌前。同时,在靠西屋的墙角置—小炕桌,上面点七根蜡烛,按北斗七星的样子摆好。然后,家主率全家老幼点七拫香跪拜,并把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在西北墙钉好,再于每个桩上点一根蜡烛。当晚将煮好的羊腿供一夜,以祈七星神保佑。
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日常生活习俗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的婚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收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婚礼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
锡伯族的食俗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锡伯族的居住
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锡伯族的服饰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式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傃。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锡伯族的丧葬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在通常的情况下,亲人逝世,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吊唁。小殓后,请喇嘛念经,择吉日(忌申日)大殓,尸体放入棺木,头向西,脚朝东南,埋葬坟院墓穴中。棺木有两种:未婚男女病故,锡伯人认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没有房顶”,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圆满,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内,俗称“无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则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绘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闺女、孕妇死亡,或死于横祸者,均不得在家族坟院安葬,而是另择坟地埋葬,过些时候进行火化,将骨灰装入坛中再行埋葬。萨满、巫职人员死后也要实行火葬,幼儿(三个月以内),死后实行天葬。
亲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
现在,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进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
锡伯族的禁忌
忌恶:锡伯族婚嫁禁忌。婚配为喜事,故喜庆之日谈论恶事、睹恶情,以为不吉。
忌号哭:锡伯族丧葬禁忌。人断气当时,忌号啕大哭,只能饮泣。直至为其洗理、穿寿衣之后,方能放声大哭。认为人断气当时,其魂灵虽以离开躯体,但犹环绕于周围,若号啕大哭,魂灵会重入躯体,使死者不吉,在阴间不得安宁。
忌扣碗:锡伯族饮食禁忌。碗之口应朝天,若吃碗后将饭碗扣于桌上,被认为往后粮食和食物均流失于地下,必遭饥荒,最少该家遭此饥荒。
忌夸妻:锡伯族生活禁忌。有谚称“夸己者笨汉,夸妻者贱汉”。
忌骂天: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天乃主宰一切之神,天上集聚着千神万灵。天时刻观察着每一歌生灵的行为,故骂天如骂神灵,冒犯天会招致天灾人祸,害及家庭及其整个家族。若出于无意,即刻赔礼道歉,重则向有关神位烧香磕头以禳解。
忌杀猫:在民间,将猫与喇嘛联系起来,有谚称:“杀一只猫,等于杀七个喇嘛”。
忌言死:锡伯族生活禁忌之一。按传统观念,言从口出,必兆以某事、某物,故脚入门槛,忌言死字,否则认为将有不测。尤其是儿童言死,更受禁止;一经说出,便以“童言无忌”等语禳解。
忌踩食物:锡伯族饮食禁忌。认为:食物虽出自大地,然经加工便为高贵,故糟蹋食物必遭罪,遇到饥荒。见到地下食物,须捡起放高处,或扔屋顶,意为让其他生灵享用。
忌数星星: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辰与人之寿命有关,流星闪失,被视为有人将寿尽故去,若流星向自家方向闪失,便认为将有不测;若数星星,似数长辈气数而大吉。若孩童经常数星星,便认为家里将致灾祸,今仍有影响。
忌指星月: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月有意志,代表特定的生灵;因用手指人有指斥之意,故忌指星月,惧其致祸。
忌骑马入院:锡伯族礼节禁忌。在锡伯族大院内右侧均置有之神位,任何人经此处,不可喧闹、吐秽言,若骑马相过,更有藐视亵渎之意,会冒犯土地神,招致报应,小则头痛,重则得脚,腿疾等重病,故忌。今仍有残留。
忌留胡子:锡伯族礼节忌讳。父母健在,称之为“你的天还在”,把父母比之天。故“天在”不可留胡子,尤父亲健在在更不可留。民间称,父母健在就留胡子“意在催老人快死”。今仍残留。
忌以筷击空碗碟:锡伯族饮食禁忌。因乞食者多以木条或筷子敲击碗碟等。又伴以哀求声,故以为不吉。
忌留门槛:锡伯族生活禁忌。锡伯族门槛比作主人之头,故站立门槛被斥为站立了主人之头,欺辱主人。今仍有残留。
上一篇:裕固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下一篇:瑶族的传统节日
相关阅读
- 1喜木火的人2025年开始转运,五行喜木火的人2025年运势
- 22025火运年什么事业最旺,2025年最旺的行业盘点
- 3土命遇到2025年火运,土命的人2025火运年运势怎么样
- 4水命遇到2025年火运,水命之人2025年运势怎么样
- 52025火运是最不吉利的一年吗,2025年走火运生肖
- 62025躲春期间的禁忌,2025年躲春需要注意什么
- 72025猪狗躲春如何躲,2025年属猪和属狗的怎么躲春
- 82025年凶星犯煞对照表,2025年的凶星都有哪些
- 92025年躲星时间表及躲星方法,蛇年躲星的忌讳和讲究
- 102025之后连续的三个闰年,2025年之后哪三年是连续闰年
- 112025闰六月吉利吗,2025年的闰六月好不好
- 122024年还太岁的生肖,2024年哪个属相需要还太岁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