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易安居 > 黄历 > 民俗节日 > 农历节日 >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日 期:2015-02-05 13:52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zhūyú)节”、“菊花节”、“祝寿节”、“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来历
 
关子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古人认为,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为最髙;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做重阳节。有人认为,这种说法的形成还与魏文帝曹丕的解释密切相关。曹丕《九日巧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亨宴髙会,其实,练合后人的研究,重阳节的真正来源应该和从远古神话传说时代到目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先民习俗——九月庆和九月祭以及先民天神互通的原始信仰与火神崇拜有紧密联系。
 
一是上古的九月庆典习俗。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因此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并且说“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獀马”。可见在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存在着飨天帝、祭恩祖等岁时活动,而且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还被统治者加以条令化和典章化。由于这是一种丰年庆祝活动,所以九月庆典习俗明显带有酒神狂欢的色彩和特点,有着人量娱乐内容(“祭神”、“飨帝”、“田猎”、“野宴”等)。后人普遍认为汉代以后九九重阳节的野宴、饮酒、歌舞等习俗即源于先秦的九月庆典。除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外,古匈奴族、高山族和壮族都有着多样的九月庆典活动,其中高山族阿芙人和壮族的九月节庆活动还一直延续至今。
 
二是先秦的火神死亡崇拜。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先民把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心宿二星看是火神的化身,称其“大火”或“大辰”、“心”(即天文学的“天蝎座α星”),并把它当做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通过观察“大火”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由于其具有划分季节的作用,传说在四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恒星。由于“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为“九月内火”,“内”是隐入的意思,“内火”指“大火”星隐入,意味着肃杀冬季的来临。由于先民御寒能力有限,加上冬季食物不足,许多人会在严寒中死去。火神的暂时“死亡”意味着妖恶横行,意味着许多人即将死亡,所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因此人们在九月举办各种仪式来祭奠火神祈求保佑。我们今天己无从知道当时祭奠仪式的具体情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仪式在先秦时期应该会很普遍。如今江南部分地因还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这应该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习俗的流传。先秦的这种火神死亡崇拜是后来重阳节求“长生”、“消灾避邪”等习俗的主要来源,因此有人把重阳节也称做死亡节,把它和三月三(复活节)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看对应的关系,构成了一组特定的节日系统。所以,东晋《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而在巫术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创造一些带有象征性的习俗来达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最便于流传的是佩俗和食俗。而这正是后世重阳节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头。
 
三是上古的天神互通信仰和登高习俗。古人爱好登高,但它显然不同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个人情怀,也不同于现代人理解的娱乐或健身活动。远古人们爱好登高,这和他们的天神观念有看紧密的联系。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一开始是相通的,人与神可以互相来往。这个观念直到近代还广为流传。龚內珍《定庵续集》卷二《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古人认为天地相通是有一定途径的,而这个途径只能是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树。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肇山、登葆山、灵山等,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仑山,因此昆仑山在上古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树为天梯,则不多,只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及《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之建木。《山海经·海内南经》谓“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苉”;晋郭璞为《山海经·海外南经》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由此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该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
这些习俗大概在先秦二三百年前形成了重阳节。在这一点上,先秦楚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首先创立了“重阳”这一概念,而且人体上确定了“重阳”的日期。屈原在《远游》中说:“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集重阳入帝宫”的诗句,是“重阳”二字首次见诸于文字。“旬始”指的“太白星”,因此“重阳”无疑指的是一种天象或是指这个天象出现的时间。由于“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屈原来到了火德“炎神”的地方,“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南疑”就是“九嶷山”。由于受到祖先告诚,“祝融戒而跸御兮”,屈原再去往北方“腾告鸾鸟迎宓妃”。从接受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在屈原时代,在重阳这样一个重人的祭祀期间,登高拜谒先祖祝融应该是当时楚人能够普遍认知的行为,《远游》一诗只是将其形象化了而己。
此外,屈原《离骚》中还前无古人地提到了后世重阳节两种重要习俗。一是茱萸用于配饰。《离骚》说“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榝”就是指茱萸,因其气味强烈而用来装饰。二是以菊入馔。《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而这无疑是中国最早“以菊入馔”的说法。这两点无疑是后来重阳节饮菊花酒、吃菊花饼、佩戴茱萸习俗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说,虽然没有确切文字表明楚人何时将重阳节定在九月九日,但由楚人将重阳节确立在九月九日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当然,在这个确立过程中,先秦人们的阴阳象数逻辑观念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说,至少在秦灭楚国之前二三百年(公元前4世纪前)重阳节就己经基本定形了。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赏菊、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即风筝)、吃重阳糕、饮菊酒、饮重阳酒、重阳骑射(竞射)等。
 
重阳节短信祝福语
 
给老人:重阳将来到,快乐步步高。人间重晚晴,殷殷寸草心。霜叶红胜花,岁岁好年华。莫道桑榆晚,幸福金不换。愿你重阳享安康,吉祥伴身旁。
给朋友:
九九重阳一杯酒,短信联系好朋友。东篱把酒黄昏后,赏罢菊花香盈袖。衣带渐宽因秋愁,人与黄花谁更瘦。登高望远上西楼,千帆过后水悠悠。赏菊插萸喝花酒,青山绿水好碰头。接头暗号:重阳节快乐!
给恋人:
九九重阳将到,登一登高山,心情舒畅,健康久久;望一望远方,惬意逍遥,开心久久;插一插茱萸,驱邪避凶,好运久久;赏一赏菊花,眼界大开,愉悦久久;发一发祝福,情意绵绵,幸福久久。
给小孩:考考你:木+木=林;口+口=吕;日+日=昌;阳+阳=?嘿嘿,重阳呗!九九重阳节,祝某某小朋友收获满满,快乐重重,好运长长,幸福久久!重阳节快乐!
 
关于重阳节的诗歌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鉴赏】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上一篇:财神节是哪一天 下一篇:祭祖节的来历
在线速查
个性查询
配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