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您的姓氏都有哪些好名字吗?百家姓名字大全为百家姓中的各大姓氏精选了一些名字,供大家起名的时候参考使用。
时
姓时来源
时姓是高士伯夷的后裔
时之为姓,目前在全国各地似乎比较少见,但他们的源远流长,却是 无可否认的——他们是3100多年之前的高士伯夷的后裔,但其得姓经过,较为曲折。原来,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双双殉殷而死之后,周武王深受感动,为表彰他们的高风亮节,就把伯夷的后代封在申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县以北的地方,列为诸侯之一。这个申国,后来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变成了楚国的一部分,而伯夷的后裔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地姓了申。当时的申家,在楚国的地位甚为显赫,曾世为公卿,后来的时姓,正是出自一位叫做申叔时的楚大夫,以王父字为姓。关于时姓的这段来龙去脉,是记载于"《姓氏考略》一书上,该书是这样说的:"世本,子姓,出于殷,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望出陇西,陈留。"
这个古老的姓氏甫一出现,便很快地出人头地。在战国时代,象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赵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书的时姓杰出人士。汉代天下统一之后,时姓的名人不时出现,汉代有"去官留犊"的寿春令时苗;晋代,有跟随许真君学道,并且同时得道上升,被宋朝皇帝封为洪施真人的时荷;五代,有破黄巢第一功,后兼中书令,并被封为钜鹿郡王的徐州人时溥;唐代,有以孝行见称的时惠询等。
时姓来源有四:
1、出自春秋时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申叔时
之后,为别他族,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子姓,商汤支庶之后。据《世本》所载,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来,采食于时,因地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齐国有一著书的贤人时子,其后有以其名中之时为姓。(时运宏注:时子即宋大夫来之后人,号博昌,是孟子弟子!其实此支实为宋大夫来之后人!)(陇西郡时姓亦为此系后人!)
3、出自赢姓。据《路史》所载,古有时国,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4、出自他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一、 申叔时。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叔时,因封地在申(今河南南阳),人称申叔时。春秋时,陈灵公无道,与大臣孔宁、仪行父一起与夏姬通奸,夏姬之子征舒知道后羞恨交加,就弑杀了陈灵公。时,楚国正欲争霸中原,即以此为借口,楚庄王率兵亲征,斩杀了征舒,然后灭掉陈国。班师回楚都后,庄王设宴庆功,群臣纷纷祝贺,独有申叔时持有异议,认为庄王除掉弑君的征舒,陈人会感激不尽,而灭掉楚国,只会适得其反,犹如蹊田夺牛(即牛踩了田里禾稼,田主为追偿而夺去其牛),非王道之举。庄王听后,连连顿足,遂下令撤回军队,恢复陈国。庄王之举,赢得了北方诸侯的信服,为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申叔时因此谏也名声鹊起,百世流芳,其后世子孙中有一支以王父字为氏,称时姓。并尊申叔时为时姓得姓始祖。
二、宋大夫来,时来公,商汤支庶之后,纣王之兄微子启之后人,周文王夺得天下后为平抚中原腹地民众之心理,将微子启分封到河南商丘宋国王,微子启之后人,宋国大夫来采食于时地,因地受姓,为时姓第一始祖!其后人有春秋时贤人时子;迁甘肃临洮隐皋兰山开辟陇西郡的时桂;时桂之16世孙时苗开辟钜鹿郡时氏世系;从钜鹿少清迁到江苏徐州的任徐州牧时兴邦及其孙钜鹿郡王时溥!所以尊时来为时氏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时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而该地春秋时属楚,楚国一度十分强大,而时姓作为楚国公族,由于仕宦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楚有零星散居。在战国时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越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册的时姓杰出人物,这就说明,此际在齐(今山东北部)、越(今浙江一带)等国已有时姓人落籍。汉时有时农,以及寿春令、巨鹿郡(治今河北巨鹿)人时苗。经河南商丘徙居于今甘肃临洮一带的时姓也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魏晋南北朝之际,在巨鹿郡繁衍的时姓发展迅速,并昌盛为时姓巨鹿郡望。同时由河南南部徙居今河南开封的时姓也繁衍得颇为兴盛。以后全国各地的时姓也多由此三地分衍而出,由于中国人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古训,多数时姓搬迁以邻近之地为主,举家远徙他乡者少,所以从此际至隋唐,邻近此三地的周边省份,如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都有时姓人迁入。北宋时,由于建都开封,故时姓陈留郡望依旧兴盛。南宋时,江浙一带之时姓名人渐多,由北方迁居江南之,地者也渐渐多起来,如时光、时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苏镇江。明初,山西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南、河北、山东之时姓闯关东谋生,并定居于东北三省。如今,时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时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陈留郡,汉代设置,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
2、陇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魏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3、巨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
堂号:"陇西"、"仁恕"、"巨鹿"等。
宗族特征 1、时姓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2、时姓多名人贤士。如战国时齐有贤人时子,汉有去官留犊的时苗,晋有跟许真君学道,并且同时得道的洪施真人时荷,唐有钜鹿郡王时溥和以孝行见称的时惠询等。
姓时的名人
时寒冰
时寒冰 时寒冰居住于上海,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凤凰博报特约顾问、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报评论员。现负责中国证券网的评论。2010年12月,被30多万网民公推为与郎咸平、戴旭、于建嵘、郭亦平、张宏良、孙锡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绝大多...
时大彬
时大彬 [明]万历时宜兴制壶名家。生卒不详。号少山。时朋子。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等,都有深入研究。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掺杂砂缸土制作,有"沙粗质古肌理匀"的赞语。所制砂壶,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其后改作小壶。作品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为前后名家所不能及。所制茗壶,初期晴书家落墨,然后自己用竹刀刻出运刀成书。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排行老大,都是当时的制陶名手,故有"壶家妙手称三大"(时大彬、徐大友泉、李大仲芳)之誉。大彬传世作品,南京博物院藏有《调砂提梁大壶》,盖上刻"天香阁"三字,有"大彬"印款。上海博物馆藏有《中扁壶》,底镌刻"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时大彬制的《僧帽壶》,六方体造型,结构严谨,制作精细,六方的口盖,任意调动,都能准缝而合,体现了方器造型的高水平。底镌有"万历丁四年(一五七九)时大彬制"九字。一九五九年出土一件《六方壶》,壶底刻行书"大彬"款,并有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墓志。《六方壶》现藏扬州博物馆。时大彬并塑有《观音像》。他的茶壶造型,主要有: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六方、僧帽、提梁、龙蛋和汉方等。
时逸之
时逸之,山西凤台(今晋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晋东南特委书记、岳南专署专员、太岳行署秘书长、陕南行署主任。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副省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西安市市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院长、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时宜
时宜 [现代]一九三一年生。女。北京人。擅雕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
时逸人
时逸人,江苏镇江人。早年从师学中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高级班肄业。曾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中国医学院、山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教授,中央国医馆主任秘书。建国后,历任江苏省立中医进修学校老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临症注重辨证施治,不拘守成方。对中医经典著作及子午流注法等有较深研究。有《时氏处方学》、《时氏内经学》等。
时彦
时彦(?-1107)字邦彦,开封(今属河南)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一。历官兵部员外郎、集贤校理、秘阁校理、河东转运使、吏部尚书。《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时传祥
时传祥,劳动模范。山东齐河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北京当掏粪工。建国后,在北京市崇文区继续当掏粪工,后任班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帮助青年工人。他"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受到刘少奇的称赞。1959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时钧
时钧,化学工程学家。江苏常熟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时君贞
时君贞 [近现代]一九一五年生。女。河南开封人。擅国画。北京工艺美术工厂。
时朋
时朋 [明]一作朋朋,又作时鹏。明代嘉靖、隆庆间宜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江苏宜兴人。时大彬父。擅制宜兴砂壶,以古拙见长。与萤翰、赵梁、元畅,为"四大家"。也有人误以朋为大彬之子。
时立军
时立军,女,汉族,山西晋城人,1948年1月生,1968年7月参加工作,党员,1971年2月入党。1968.07-1970.11广饶县花官公社草李村下乡劳动、生产队会计;1970.11-1972.11广饶县花官公社来家联中教师、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1972.11-1979.04广饶县革委会政治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县知青办主任,县妇联副主任;1979.04-1983.01淄博市妇联托幼办公室副主任(其间:1980.09-1982.06山东大学干部专修科学员);1983.01-1983.03淄博团市委副书记;1983.03-1985.04淄博市委常委、团市委书记、市委整党办副主任;1985.04-1988.06淄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其间:1985.09-1986.01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习);1988.06-1988.11淄博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1988.11-1992.11淄博市委副书记(其间:1989.02-1989.07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习);1992.12-1993.01莱芜市委副书记;1993.01-1997.12莱芜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其间:1995.09-1996.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96.07-1998.07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习);1997.12-1998.02莱芜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市委党校校长,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98.02-1999.03莱芜市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99.03-2001.02莱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党校校长,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2001.02-2003.04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台港澳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04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