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习俗
日 期:2015-04-06 14:52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惊蛰(zhé)节气于每年的3月5-7日交节,民间将惊蛰称为“二月节”。其由来是源于东汉刘歆的《三统历》。在东汉之前的西汉《礼月令疏》将惊蛰放在正月,将淸明放在二月。《三统历》将惊蛰改为二月节。既然是节,自然有许多相应的节日习俗。惊蛰的习俗主要有以下这些: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个大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闯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做面食花、吃梨、赶蛤蟆
河北张家口惊蛰时兴做面食花。面食花以面粉为原料,掺入调色,细揉成泥,然后捏成各种动物形象。在山两雁北地区惊蛰讲究吃梨,当地人认为这天吃梨可以淸除体内百毒。另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惊蛰的晚上要让儿童拎着锣鼓出去,在田头地边边敲边唱,人们称之为“赶蛤蟆”。
咒雀
云南宣威一带,晚淸民初时惊蛰这天有“咒雀”的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说:“惊蛰为旧历二月节,是日淸晨,农家之家尝听见雀鸣,即唤起牧审,往田间咒雀。牧童得命,手提铜器一具,急忙跑至田间,顺着田埂而行,随行随敲,随敲随唱咒雀词曰: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其意盖谓今日咒过,迨到谷熟之时,鸟雀便不敢来啄;必须将自家所有之田埂走遍,始可回家。”相传这种咒雀词念过之后,五谷成熟时,鸟雀就不会去啄吃谷米。
抖虱子
有些地方的人在惊蛰时听到第一声春雷,赶快使劲抖衣服,认为这样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将免受这些寄生虫的騷扰。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里就说:“初闻雷则抖衣,曰蚤虱不生。”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只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闯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的举动,希望害虫不敢来騷扰自己。
占惊蛰
对农民来说,惊蛰这天正是他们忙着播种插秧的时刻。民初时安徽含山有一首民谣《春雷动》唱道:“春雷动,春雷响,春雷下来农人忙;早晨春雷忙播种,中午春雷忙插秧,晚上春雷把米藏。”惊蛰这天的雷声,保证了秋时的收成。古代农民以惊蛰有无雷声来占卜一年的丰歉,所以农谚中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言其多)”、“惊蛰未蛰(言无雷),人吃狗食”的活。
炒惊蛰
广东大埔等地有一种黄蚁,只要发现了人家收藏的糖果,一定蜂聚而食,引起人们的广泛厌恶。于是每年惊蛰日夜,家家户户炒黄豆或麦粒,炒完舂(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碎)后又炒,反复多次,边炒边说:“炒炒炒,炒去黄蚁爪;舂舂舂,舂死黄蚁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减少黄蚁的危害,并且当年家中不再出现蚁蝼。
画箭射白虎
每年“惊蛰”这一天,湘西土家族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石灰在居住的吊脚楼堂屋里画上弓箭,对着门外射去。当地人叫“射过堂白虎”。这种人们用石灰画在堂屋里的弓箭是土家族人的护身符。
远古时期,士家族人是以虎为图腾的,因而家家祭虎。有-年祭虎时,真的来了一只大白虎,它东串西走吃各家的供品,山寨被它闹得人畜不安。无奈之中,土王出榜招募打虎勇士,有一名叫斑屯的青年揭下了榜。斑屯的祖父就是打这只虎丧生的。斑屯第一次打虎时没有打中。这天晚上,祖父给他托梦,告诉他紫荆山太阳岩上有三根银荆竹,用它们做成三根银竹箭;雷打坟坡顶上有三蔸群铁杉,砍来扎成一座杉木楼,在楼上点七盏白蜡灯。这只大白虎见了白蜡灯就会扑上楼来。人伏在楼口,用一只银竹箭从口里射进去,穿破虎的喉咙,让它叫不出声音;接着再用一只银竹箭射进虎的脑门心,砍掉它头上的“王”宇,要它当不成虎王;再接着用一只银竹箭从虎的后腿中间射进去,射破它的心,它就四脚扑地死了。射死这只大白虎,山里的老虎就不敢再搔扰山寨了。
斑屯醒来后按照祖父梦中的指点去做,果然顺利地打死了大白虎。山里的群虎见大白虎被打死了,都追出来要报仇。斑屯从身上的箭袋里抽出银竹箭,搭在弓上一拉,群虎见银竹箭闪出道道白光,吓得四散而逃。寨里的人怕老虎再窜进屋来,就用白石灰照着斑屯的弓箭在堂屋里画张弓箭。老虎看见画的弓箭以为是斑屯射死大白虎的银竹箭,掉头就跑。因为斑屯打着大白虎回寨的这天是“惊蛰”,以后人们为免虎害,都要在“惊蛰”这天画箭符,以求得一年平平安安。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个大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闯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做面食花、吃梨、赶蛤蟆
河北张家口惊蛰时兴做面食花。面食花以面粉为原料,掺入调色,细揉成泥,然后捏成各种动物形象。在山两雁北地区惊蛰讲究吃梨,当地人认为这天吃梨可以淸除体内百毒。另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惊蛰的晚上要让儿童拎着锣鼓出去,在田头地边边敲边唱,人们称之为“赶蛤蟆”。
咒雀
云南宣威一带,晚淸民初时惊蛰这天有“咒雀”的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说:“惊蛰为旧历二月节,是日淸晨,农家之家尝听见雀鸣,即唤起牧审,往田间咒雀。牧童得命,手提铜器一具,急忙跑至田间,顺着田埂而行,随行随敲,随敲随唱咒雀词曰: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其意盖谓今日咒过,迨到谷熟之时,鸟雀便不敢来啄;必须将自家所有之田埂走遍,始可回家。”相传这种咒雀词念过之后,五谷成熟时,鸟雀就不会去啄吃谷米。
抖虱子
有些地方的人在惊蛰时听到第一声春雷,赶快使劲抖衣服,认为这样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将免受这些寄生虫的騷扰。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里就说:“初闻雷则抖衣,曰蚤虱不生。”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只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闯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的举动,希望害虫不敢来騷扰自己。
占惊蛰
对农民来说,惊蛰这天正是他们忙着播种插秧的时刻。民初时安徽含山有一首民谣《春雷动》唱道:“春雷动,春雷响,春雷下来农人忙;早晨春雷忙播种,中午春雷忙插秧,晚上春雷把米藏。”惊蛰这天的雷声,保证了秋时的收成。古代农民以惊蛰有无雷声来占卜一年的丰歉,所以农谚中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言其多)”、“惊蛰未蛰(言无雷),人吃狗食”的活。
炒惊蛰
广东大埔等地有一种黄蚁,只要发现了人家收藏的糖果,一定蜂聚而食,引起人们的广泛厌恶。于是每年惊蛰日夜,家家户户炒黄豆或麦粒,炒完舂(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碎)后又炒,反复多次,边炒边说:“炒炒炒,炒去黄蚁爪;舂舂舂,舂死黄蚁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减少黄蚁的危害,并且当年家中不再出现蚁蝼。
画箭射白虎
每年“惊蛰”这一天,湘西土家族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石灰在居住的吊脚楼堂屋里画上弓箭,对着门外射去。当地人叫“射过堂白虎”。这种人们用石灰画在堂屋里的弓箭是土家族人的护身符。
远古时期,士家族人是以虎为图腾的,因而家家祭虎。有-年祭虎时,真的来了一只大白虎,它东串西走吃各家的供品,山寨被它闹得人畜不安。无奈之中,土王出榜招募打虎勇士,有一名叫斑屯的青年揭下了榜。斑屯的祖父就是打这只虎丧生的。斑屯第一次打虎时没有打中。这天晚上,祖父给他托梦,告诉他紫荆山太阳岩上有三根银荆竹,用它们做成三根银竹箭;雷打坟坡顶上有三蔸群铁杉,砍来扎成一座杉木楼,在楼上点七盏白蜡灯。这只大白虎见了白蜡灯就会扑上楼来。人伏在楼口,用一只银竹箭从口里射进去,穿破虎的喉咙,让它叫不出声音;接着再用一只银竹箭射进虎的脑门心,砍掉它头上的“王”宇,要它当不成虎王;再接着用一只银竹箭从虎的后腿中间射进去,射破它的心,它就四脚扑地死了。射死这只大白虎,山里的老虎就不敢再搔扰山寨了。
斑屯醒来后按照祖父梦中的指点去做,果然顺利地打死了大白虎。山里的群虎见大白虎被打死了,都追出来要报仇。斑屯从身上的箭袋里抽出银竹箭,搭在弓上一拉,群虎见银竹箭闪出道道白光,吓得四散而逃。寨里的人怕老虎再窜进屋来,就用白石灰照着斑屯的弓箭在堂屋里画张弓箭。老虎看见画的弓箭以为是斑屯射死大白虎的银竹箭,掉头就跑。因为斑屯打着大白虎回寨的这天是“惊蛰”,以后人们为免虎害,都要在“惊蛰”这天画箭符,以求得一年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