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族风俗习惯
日 期:2015-03-09 10:21 来 源:易安居吉祥网
傣族是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傣族也被称为“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看了下文,你一定觉得傣族的民俗文化很有内涵而且很有趣。
傣族节俗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礼俗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主人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丧葬习俗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蛋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哪里破碎,就在哪里下葬。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抬回本寨本家。在寨内凶死的要在当天埋葬。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
傣族婚俗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司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线,表示祝贺。
傣族食俗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禁忌
傣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多行善事不作恶的良好社会公德和风尚。热情待客是傣族的传统,到傣家做客,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以祝客人吉祥如意。进入傣家竹楼,要将鞋子脱于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不能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不能坐在门槛;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晒衣服;进佛寺要脱鞋,忌摸小和尚的头,忌摸佛像、旗幡等一系列佛事圣物。
最后,咱们要说说傣族一个有趣的习俗——染齿
傣族女子的成年礼,以染齿为主要内容。女子到15岁时,便三五相约,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
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染齿时,先点松明柴,让其冒出股股黑烟熏在瓦块和木片上,染齿人用手指将熏在瓦块上的黑烟刮下来,涂在洁白的牙齿上,边熏边刮边染,直至把一口牙齿都染成黑色或紫。如果想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那么在染齿之前还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涂抹一遍牙齿,然后再染黑烟。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牙齿,经久不会褪色。
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她们嚼的槟榔,有的是真正的槟榔果,更多的则是自己配制的一种土槟榔。染齿是过去傣族姑娘结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就越能讨得小伙子的欢心。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礼俗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主人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丧葬习俗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蛋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哪里破碎,就在哪里下葬。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抬回本寨本家。在寨内凶死的要在当天埋葬。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
傣族婚俗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司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线,表示祝贺。
傣族食俗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禁忌
傣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多行善事不作恶的良好社会公德和风尚。热情待客是傣族的传统,到傣家做客,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以祝客人吉祥如意。进入傣家竹楼,要将鞋子脱于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不能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不能坐在门槛;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晒衣服;进佛寺要脱鞋,忌摸小和尚的头,忌摸佛像、旗幡等一系列佛事圣物。
最后,咱们要说说傣族一个有趣的习俗——染齿
傣族女子的成年礼,以染齿为主要内容。女子到15岁时,便三五相约,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
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染齿时,先点松明柴,让其冒出股股黑烟熏在瓦块和木片上,染齿人用手指将熏在瓦块上的黑烟刮下来,涂在洁白的牙齿上,边熏边刮边染,直至把一口牙齿都染成黑色或紫。如果想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那么在染齿之前还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涂抹一遍牙齿,然后再染黑烟。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牙齿,经久不会褪色。
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她们嚼的槟榔,有的是真正的槟榔果,更多的则是自己配制的一种土槟榔。染齿是过去傣族姑娘结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就越能讨得小伙子的欢心。
上一篇:朝鲜族民俗文化 下一篇:东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